海洋牧场系列连载(一):海洋牧场与海水增养殖
海洋是人类获取食物及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渔业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以海水增养殖为重点的海洋渔业迅猛发展,掀起了海藻、海洋虾类、海洋贝类、海洋鱼类、海珍品养殖的五次产业浪潮,增养殖总产量自1990年以来一直稳居世界首位。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增养殖渔业生产方式使海域生态受损、环境恶化、资源衰退,急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能够在保护生态、涵养资源的同时,持续健康发展海洋渔业,海洋牧场就是这样一种新型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海洋牧场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的生产方式,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全国海洋牧场建设初具规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著,得到了政府与企业在内社会各界的认可。
然而,由于我国海洋牧场起步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其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海洋牧场建设定位不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问题。近期有报道对海洋牧场提出质疑,甚至将海水增养殖等同于海洋牧场,认为海洋牧场发展前景堪忧。那实际情况如何呢?下面从几个方面对海洋牧场进行全面介绍,并通过相关对比分析,使人们更准确的了解和认识海洋牧场。
一、海洋牧场定义
目前,海洋牧场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解释,其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其认知的不断深化。目前国内对海洋牧场的认识可以归纳为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SC/T 9111-2017 海洋牧场分类》)。狭义上,海洋牧场是一种以人工鱼礁为基本养殖载体,以生态系统平衡为指导思想,结合渔业增殖放流、健康养殖等技术手段,从而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生态渔业生产方式。但广义上,海洋牧场是以人工鱼礁投放和海藻床建设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基本手段,选定重点海洋物种繁衍为生态核心目标,在总结传统海洋渔业生产规律和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建立起来的一种动态的生态系统。
二、海洋牧场与海水增养殖的区别
由于现在海洋牧场发展比较热,大家都把相关事项往上靠,不同内容往里装,导致了海洋牧场概念泛化。部分地方将单纯的底播增殖、网箱养殖以及筏式养殖也作为海洋牧场。还有最近发生的“獐子岛扇贝事件”,其实发生扇贝大面积减产死亡的区域只是常规的底播增殖区,所以并非严格定义的海洋牧场。这个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其实是粗放式海水增养殖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科技支撑、规模盲目扩张等。但经媒体炒作,有些人认为是海洋牧场出了问题。虽然海洋牧场和海水增养殖两者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实际上是不同的:
(一)构成要素不同
从海洋牧场的含义及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实践上看,海洋牧场有两个核心要素,其中人工鱼礁和海藻场(海草床)建设是海洋牧场建设的核心构成要素,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增养殖是海洋牧场建设的核心技术要素。而海水增养殖是海洋渔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指主要在人工控制下,利用浅海、滩涂、港湾从事鱼、虾、贝、藻等繁殖和养成的生产方式。从以上定义看,海水增养殖和海洋牧场不能完全划等号,海洋牧场是海水增养殖的高级发展阶段,具有其特有的核心要素,更加注重生态修复和资源养护,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适宜性和承载力,更加注重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应用。獐子岛的虾夷扇贝大面积死亡,其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考虑生态环境适宜性和承载力,没有开展科学系统的跟踪监测和分析。
(二)目标定位不同
海洋牧场以养护海洋渔业资源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等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同时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农业部印发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农办渔〔2017〕59)明确要求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应以修复和优化水域生态环境,恢复并增殖海洋渔业资源为主要目标。而传统的海洋增养殖以获取更多的水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因此在发展中就不免存在重规模、轻质量,重经济、轻生态的现象存在,容易出现盲目扩张的情况。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
海洋牧场系列连载(二):海洋牧场是海水增养殖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海水增养殖在带动沿海劳动力就业、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片面追求产量,盲目增大养殖密度,过度投放饵料等,部分粗放式海水增养殖对近海水域环境造成了沉重压力。此外由于近海渔业资源减少及海域使用空间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压缩,当前海水增养殖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进退维谷。
为保护近海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国在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伏季休渔、渔民减船转产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一定成效。单纯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海水增养殖似乎应该退出,给予近海生态环境充裕的时间自我休养生息。
但从实际情况看,海水增养殖还不能简单直接地退出。一是海水增养殖是海水产品的主要来源,关系到水产品的供给安全。2017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近2000万吨,占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的四成,养殖海水产品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是优质水产品蛋白的重要来源。二是海水增养殖关系到沿海渔民的生计问题。尤其是沿海传统渔民的转产转业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发展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但更要以人为本,两者要统筹兼顾。
海水增养殖既然不能简单直接地退出,转型升级就成为其最好也是唯一的出路。而海洋牧场就是海水增养殖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一是海洋牧场是优质海洋水产品稳定有效供给源。据估算,按照我国社会发展目标和2030年人口达到高峰时期的需要,我国水产品的供给量至少需要增加2000万吨。在淡水养殖受到环境和资源压力更大而远洋渔业发展受限较多的情况下,向管辖海域要粮成为最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海洋牧场通过营造海洋生物良好的生存空间,提升海域生物资源的涵养能力,进而增强渔获潜力,还可以通过保护物种基因多样性和繁殖种群,减少渔业生产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增加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潜能。所以,在产出数量上,海洋牧场与传统增养殖相比毫不逊色,但得益于其更接近海产品自然成长的环境与过程,在质量上显著优于传统增养殖水产品。近年来,山东、辽宁、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积极开展海洋牧场建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特别是山东省大力发展海上粮仓,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在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水产品消费需求上成效显著。
二是海洋牧场有利于修复近海水域生态环境。海洋牧场的建设基础是人工生息场的建设,即通过人工鱼礁、海藻场等生态工程建设生物适宜的栖息繁衍场所,是对近海受损渔业生境的再修复与优化。海洋牧场建设可以兼顾渔业资源增殖和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即在生境修复的同时可以获得稳定高效的渔业产出,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海洋牧场可以有效增大海洋生物栖息空间,并通过海藻场(海草床)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海水质量,对于海底生境的维持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海洋牧场通过扩大海洋生物栖息地,限制过度捕捞活动,恢复海底生境等方式,实现了对海洋牧场区海洋生物尤其是目标经济物种的保护,使原有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得以平衡发展,从而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三是海洋牧场能带动就业,促进渔民增收致富。随着人力、用海等生产成本的持续增加,传统渔业的附加值逐步缩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成为渔业转型升级、促进渔民增收的唯一途径。休闲渔业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受到社会的广泛青睐。休闲渔业的发展主要依托渔业资源、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而海洋牧场不仅在渔业资源增殖与养护、近海生境修复和保护方面非常有效,同时还具备多元化经营条件,比如通过在人工鱼礁区附近建设码头、搭建海上游钓浮台,为消费者提供游钓、潜水观光等系列活动。在各地实践中,通过海洋牧场建设,发展出了以休闲垂钓、潜水观光、海洋采摘、海上运动、海底探险、渔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集食宿赏娱于一体的休闲渔业,打造出了许多知名生态化和特色化旅游品牌。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的结合,使渔业资源、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了一二三产的相互结合和转移,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诸如交通、餐饮等各个行业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了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
海洋牧场系列连载(三):农业农村部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国外的海洋牧场建设起步较早,日本等渔业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大规模开展海洋牧场建设。据FAO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64个沿海国家发展海洋牧场,资源增殖品种逾180个。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近十年来,顺应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开始加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海洋牧场迎来发展的黄金期。2013年国务院对海洋渔业发展定位在“生态优先”,提出“发展海洋牧场”;2015年渔业油价补助政策改革落地,中央财政加大对海洋牧场建设的支持,农业部在全国组织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同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现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汪洋同志在山东考察时就进一步加强海洋牧场建设做了重要讲话;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明确要求。在中央政策的带动下,地方各级和社会各方面建设海洋牧场积极性空前提高,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全国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4个、海洋牧场233个,用海面积超过850平方公里,投放鱼礁超过6094万空立方米,海洋牧场建设初具规模。
多年来,农业部高度重视海洋牧场建设,将其作为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加以扶持,从战略规划制定、示范区创建、资金扶持、科技支撑等方面大力推进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管理。
一是加强海洋牧场建设指导。在深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中国海洋牧场发展战略研究》,初步理清了海洋牧场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将海洋牧场建设列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中,并在《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明确了海洋牧场在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中的目标和作用。强化海洋牧场规划先行的建设理念,编制发布《全国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7-2025)》,规划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78个。
二是开展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为提高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农业部于2015年启动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此为抓手,积极推进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及渔业综合开发。目前已正式发布三批6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引领带动了全国海洋牧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为规范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和管理,2017年农业部发布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三是争取海洋牧场建设投入。2002年以来农业部即在财政专项中安排部分资金支持海洋牧场建设,但由于资金规模小,发挥的支持和带动作用有限。2015年根据汪洋同志在山东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农业部抓住渔业油价补贴政策改革的契机,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累计落实财政资金11.8亿元支持 48个海洋牧场建设,用于建设人工鱼礁以及海藻场和海草床等生态环境及资源修复工程。
四是强化海洋牧场科技支撑。将海洋牧场纳入《“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对海洋牧场科技发展重点和任务进行布局;启动实施了多项海洋牧场研究相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并支持相关科研院校开展海洋牧场技术改进与标准化研究;组织制定《海洋牧场标准体系》《海洋牧场分类》《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人工鱼礁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技术规范》等海洋牧场建设相关技术标准。2017年9月农业部成立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强化海洋牧场建设的科技支撑。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海洋牧场系列连载(四):新时期我国海洋牧场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海洋牧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统筹规划和基础研究不足、示范引领和体制机制建设不够等问题,制约了海洋牧场综合效益的发挥,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渔业转型升级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缺乏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有待加强。海洋牧场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建设前需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规划。一些海洋牧场的规划布局、礁区选址、建设规模及人工鱼礁工程设计等方面缺乏科学论证和统筹规划,建设布局不够合理;海洋牧场缺少明确的功能定位,过于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这些都制约了海洋牧场整体功能和效益的发挥。
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资金投入总体不足。由于各地区重视程度和资金支持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全国海洋牧场发展并不平衡。海洋牧场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普遍不足,难以形成有效规模,导致我国海洋牧场建设虽然数量多但规模偏小,特别是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养护型海洋牧场发展受到制约;加上海洋牧场运行和管理缺乏配套资金,导致海洋牧场的综合效益难以充分、持续发挥,严重影响了海洋牧场的实际效果。
三是法律法规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海洋牧场的建设和运营涉及政府、企业、渔民等多方利益主体,需要全面统筹、综合管理。由于缺少专门的规章制度,一些海洋牧场建设、经营和监管责任主体不明确,海洋牧场产权不清晰,导致管理混乱;一些地区对海洋牧场征收海域使用金标准过高,忽视其生态修复和资源养护功能,加之海域批准使用年限过短,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海洋牧场建设的积极性;一些地区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后续监测和管理监督不到位,管理目标发生偏差,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与短期利益,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海洋牧场综合效益的发挥。
四是科研基础薄弱,科技支撑落后于发展需求。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生态、海洋信息、海洋管理及建筑工程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目前,我国从事海洋牧场研究的机构和专业人才缺乏,对海洋牧场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海洋牧场配套技术、环境优化技术研究的力度明显不够;海底构造、生境营造、海湾环境、鱼类行为观测及管控等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海洋牧场基础研究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海洋牧场科学发展。
二、海洋牧场建设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在新形势下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必须坚持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秉承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海洋牧场作为一种全新的产业综合体,注重环境修复、资源养护、生态养殖、合理产出,既是海洋渔业资源自然再生产的场所,也是涉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平台,不仅能够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海水产品,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需要,还可以推动养殖升级、捕捞转型、加工提升,带动休闲旅游业,有效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海洋渔业附加值。海洋牧场在产出优质海水产品的同时,还能起到固碳除氮的作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防止赤潮等生态灾害的目的,推动海洋渔业向绿色、协调、可持续方向发展。
三、海洋牧场发展的主要任务
下一步,海洋牧场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总动力,深入挖掘海洋牧场在生态富民方面的作用,着力解决海洋渔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坚持生态优先、开发和保护并重,加强规划引导、科技支撑、投入支持和制度保障,大力推进以海洋牧场为主要形式的渔业资源生态修复和区域性渔业综合开发,健全完善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体系,创新经营管理机制,提高海洋牧场建设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海洋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18年将计划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举办海洋牧场总结交流和宣传展示活动。以海洋牧场现场会为抓手,继续加强海洋牧场宣传,交流、总结海洋牧场建设经验。推动开展海洋牧场博览会等论坛展会活动,加快海洋牧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深入开展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落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新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个以上。加快推进海洋牧场装备化、信息化及智能化建设,支持海洋牧场观测网和海上平台建设,提升海洋牧场监测管理水平。三是着力强化海洋牧场示范区监管。发布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评价办法和指标,建立健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评估机制,启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年度评价。加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监督管理,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和专项检查。通过以上工作开展,不断规范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提升我国海洋牧场发展的整体规模、层次和水平。
(信息来源: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海洋牧场系列连载(五):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基本情况及成效
一、海洋牧场建设情况
海洋牧场生产方式尊重自然法则,把水产品自然生长作为核心特色,构建立体化、多营养层级、综合性的生态系统,是山东省海水增养殖主阵地,也是该省海洋渔业特色优势。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在青岛胶南和烟台蓬莱两地开展人工鱼礁试验,拉开该省海洋牧场建设序幕,90年代初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实施以人工鱼礁为主的海洋牧场建设,推动海洋牧场步入快车道,全省海洋牧场建设如火如荼,一年一个新台阶。2014年起,省政府秉承“大食物”发展理念,同时从统筹保障粮食安全和现代渔业发展理念出发,印发了《关于推进“海上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设“海上粮仓”战略,将海洋牧场作为海上粮仓建设核心区重点打造,各级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和各海洋牧场建设单位以信息技术和工程装备为支撑,深入推进海洋牧场特色化、标准化、可视化、专业化建设,在生态、创新、富民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2005年以来,扶持建设省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项目138个,建设面积6645公顷,带动全省人工鱼礁建设面积达到1.95万公顷,选划185处省级增殖站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累计放流黑鯛、许氏平鮋等恋礁鱼类约2.58亿尾,增殖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水产苗种约528亿单位。2014年启动海上粮仓,打造五类海洋牧场,目前已建设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55个,建成海洋牧场观测网系统21套、岸基“四个一”工程18处、海上多功能平台18座,评定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15处,省级休闲海钓场33处,配套建设标准休闲海钓船212艘。
二、建设成效
(一)经济效益。海洋牧场产出的鱼、虾、蟹、参、贝等海珍品,因其自然生长方式,质量安全可靠,市场价格高,供不应求。据调查,以投礁型海洋牧场为例,经济型人工鱼礁每亩海域平均年收入7600元;生态型人工鱼礁投放2年后即可钓捕,每亩海域年均收入2666元。近十年来,该省累计回捕增殖放流资源52万吨,收入165亿元,投入产出比1:17。依托海洋牧场开展的休闲海钓等旅游业异常火爆,该省首批15处游钓型海洋牧场运营三年来年均经济效益增长210%。
(二)生态效益。通过对海洋牧场海域跟踪调查发现,人工鱼礁有效遏制了“绝户网”捕捞作业,礁区生态得到保护修复,促进了礁体上藻类、贝类附着。据调查,人工鱼礁区水生生物资源量比投礁前增加5.3倍,礁区基础生产力提升了64%。此外,通过海洋牧场建设,海洋生物、藻类、贝类等资源增殖明显,大大提高了海洋固碳能力。
(三)社会效益。海洋牧场建设可直接带动水产苗种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发展,实现三产融合发展。随着该省首批休闲海钓基地陆续投入运营,捕捞渔民转而从事游钓服务,缓解了渔船转产和渔民转业的压力。仅最近两年,全省海洋牧场已带动社会就业上万人,创造了10多万个就业机会。
(信息来源: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
海洋牧场系列连载(六):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经验介绍
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荣成市中部沿海,毗邻桑沟湾和爱莲湾两大天然海湾,发展海洋牧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面对海洋渔业资源减少的危机,公司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率先确立了“科技兴海,以养兴渔、深耕牧场、生态高效”的战略转变,通过转变、拓展、提升传统的生产方式与养殖模式,深耕海洋牧场,走出一条“生态优先,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渔业发展道路。
一、海洋牧场建设基本情况
2006年,公司根据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开始人工鱼礁建设,在山东省荣成市爱莲湾海域规划了623公顷的海洋牧场建设区,其中人工鱼礁区215公顷。截至目前,共构建人工鱼礁区131公顷,恢复海底藻场67公顷,投放各类鱼礁约40万空方;同时陆基建设了海洋牧场展厅、体验馆、智能监控室、服务中心等设施,“礁、鱼、船、岸、服”五配套的多功能、生态化、立体化的现代海洋牧场已初具规模。2015年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
公司与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构建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形成了田园型海洋牧场。在适合人工造礁海域,底部投放以混凝土构件礁为主的生态鱼礁,进行底播增殖、放流;在中层实施筏式贝类养殖,包括鲍、扇贝等;在上层进行海带、龙须菜等藻类养殖。通过海洋牧场建设,实现养殖系统内物质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把营养损耗及对环境的压力降低到最低,带动了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明显提升,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二、“一室一厅一馆一院”建设
为了高起点推动海洋牧场生态化、专业化、标准化、智能化建设,以山东省出台的“海上粮仓”政策为指导,注重全产业链、全服务链打造,按照“礁、鱼、船、岸、服”五配套的建设方案,实施了以监控室、展示厅、体验馆、研究院为主要内容的岸基“四个一”建设,实现了海洋牧场建设的可见性和可控性,形成了多功能、生态化、立体化的大型休闲渔业基地,带动了休闲渔业等相关行业发展,为建设“海上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一)智能监控室
为加强海域生态和生产安全,降低经济损失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建设了智能监控室,实现了对海洋牧场环境的可视、可测、可控。监控室集成海底实时监测系统、远程视频在线监控系统等,搭建了物联网云服务平台,通过对海洋牧场环境、生物资源、区域状况等信息系统的集成与控制,实现对整个海洋牧场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
(二)海洋牧场展厅
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1300平方米的海洋牧场展厅。展厅契合“科技兴海、产业富民”使命,以电子沙盘、电子屏、看板、电子书、产品主题馆等作为媒介,全方位展示海洋牧场的发展历程、科技成果、生产过程、新品种和产品实物、标本等,直观地展现海洋牧场建设成果。
(三)海洋牧场体验馆
主要包括展馆体验和生产体验。一是展馆体验。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海洋牧场体验馆400平方米,以微缩实景和活体生态系统展现海洋生态养殖环境,让游客直观地了解海洋牧场日常的繁育、耕作、采收方式等,体验健康养殖模式,丰富海洋文化。二是生产体验。公司将部分藻类、贝类、鱼类的育苗和养殖区对游客开放,让游客参与到日常的换水、投饵等生产过程,切实感受渔业养殖操作的乐趣与生物培育生长的过程。用接待船载游客到公司不同养殖区进行观光,体验海上养殖收获的乐趣。
(四)海洋牧场研究院
公司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在原有研发人员、相关设备基础上,与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合作,本着“合作、发展、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人才、资源、平台优势,联合成立了海洋牧场研究院。主要进行良种培育、养殖设施与装备、生境调控、病害防控、资源修复等技术研究,促进传统渔业向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海洋渔业转型。
(五)配套服务设施
公司按照“礁、鱼、船、岸、服”五配套的建设方案,配套建设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设施。一是开展海上平台建设。投资1500多万元,建设了HDPE浮体平台2000平方米、自升式多功能平台625平方米、休闲垂钓网箱等,平台具有管护、监测、供给、采摘、垂钓、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二是开展餐饮住宿相关服务。建有海上风情渔船餐厅4艘,可品尝渔家特色风味渔家宴;自升式多功能平台建有餐间、休息室、卫生间等配套设施,游客们可尽情享受海上田园风光。民俗酒店、海景房等可提供吃住一体的农家生活体验。游客在服务中心可选购鲜活海产品、农副土特产品、加工品等,同时提供冷鲜快递服务。
三、海洋牧场管理经验
公司设立专职运营团队,全面负责海洋牧场的规划建设、日常管护、运营推广等,下设项目部、日常管控部、运营推广部、财务部等,各部门各司其责,互相沟通、协同合作。建立健全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海洋牧场运行管理。项目部主要负责海洋牧场建设期各项事务,包括招投标、监理、施工投放、质量监测等。日常管控部主要负责海洋牧场日常管护、定期(至少每年一次)跟踪调查和评估,做好观察管理日志。运营推广部主要负责海洋牧场投资策划、日常接待、宣传营销等。
四、建设成效
通过海洋牧场的建设,实现了陆地与海上,育苗、养殖、加工、休闲渔业全产业链发展,拉伸产业链条,实现渔业一二三产业、渔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现代信息技术等加速融合,培育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延伸、全生态链构建、全服务链支撑的新六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一)生态效益
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形成养殖生物间的相互促进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对降低二氧化碳总量,控制沿海近岸水域富营养化,改良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公司辖下的养殖区域,每年固定通过养殖生物收获移除的二氧化碳超过10万吨。挪威MOM-B养殖环境评价系统评价结果显示,桑沟湾经过近40年的规模化海水养殖,海水、底质环境依然处于良好的状态,并未出现富营养化等污染现象。同时,海底投放的人工鱼礁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生息场所,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增殖和恢复。同时,通过底播增殖、放流、海藻床的生态修复建设等,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修复,渔获量显著增加。通过对已建设完成的海洋牧场海区生态环境监测记录、渔获物统计调查记录等数据的汇总统计发现,渔获量比2005年增加50%以上。
(二)社会效益
海洋牧场的建设,改变了以往单纯的以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有效地将农业生产主体及其环境和休闲观光游憩活动相结合。2015年休闲渔业全面开展后,公司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以上,充分地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商业、交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200人以上,促进了新农村新渔区建设。通过海洋牧场建设把近海海洋生态修复和调整捕捞作业布局、发展休闲渔业等多个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还解决了渔民转业和渔船转产问题,推动全省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渔业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效益
2015年至今三年累计实现收入2000万元以上,其中,回捕海参2.5万公斤,按200元/公斤计,实现收入1500万元;垂钓年5000-8000人次,每人次消费100元,年收入50-80万元,三年计200万元;其余300万元,包括鲍、鱼类等其他收入。
(信息来源: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