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度。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义,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为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节日。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食俗方面,立冬则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而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立 冬
唐 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
寒炉美酒时湿。
醉看墨花月白,
恍疑雪满前村。
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度。“小雪”节气间,夜晚北斗七星的豆柄指向北偏西(相当钟面上的10:00钟)。每晚22:00以后到户外观星,可见北斗星西沉,而“W”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她代替北斗星担当起寻找北极星的坐标任务,为观星的人们导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在中国北方,小雪时节,一般人家都要吃涮羊肉,。一般小雪节气里,天气阴冷晦暗光照较少,此时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这个季节宜吃的温补食品有羊肉、鸡肉等,宜吃的益肾食品有:腰条、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等。
小雪不把棉柴拔,地冻镰砍就剩茬。
小雪不起菜(白菜),就要受冻害。
趁地未封冻,赶紧把树种。
小雪虽冷窝能开,家有树苗尽管载。
刚到小雪,打井修渠莫歇。
小雪到来天渐寒,越冬鱼塘莫忘管。
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瘪。
小雪封地地不封,大雪封河河无冰。
大雪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时间是公历每年12月7或8日,也是干支历亥月的结束以及子月的起始;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大雪、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我国古代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鹃鸥不呜;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大雪时节,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达—10℃以下,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冬小麦已停止生长,但此期间,农事活动仍不能放松。人常说,“瑞雪兆丰年”,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若下雪不及时,人们偶尔还在天气稍转暖时浇一两次冻水,提高小麦越冬能力。俗话说“大雪纷纷是旱年,造塘修仓莫等闲”,此时还要加紧冬日兴修水道、积肥造肥、修仓、粮食入仓等事务。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都冻住了,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样的谚语,萝卜具有很强的行气功能,还能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凉解毒。养生家提出,冬季养生宜多食热粥。如我国民间有冬至吃赤豆粥及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惯,常吃此类粥有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此外,还可常食有养心除烦作用的小麦粥、益精养阴的芝麻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养阴固精的胡桃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等。
江 雪
宋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冬至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也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度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度至8度左右。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节,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就由盛转衰,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冬至时节,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冬 至
诗画 吴藕汀
又逢数九耐寒中,
莱菔充疱同晓崧。
冬至女红添一线,
暖炉常用忆張铜。
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3个节气,时间在公历1月5-7日,太阳位于黄经285度。对于中国而言,这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在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晨早的慢跑、跳绳、踢毽等。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要特别注意。
虽然小寒时节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进补并非吃大量滋补品就可以了,按照中国的中医理论,滋补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适宜小寒时节的食物有:当归生姜羊肉汤、胡桃仁饼、炒三丝、丝瓜西红柿粥等。
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胜大寒,常年不稀罕。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四开裂。
小寒大寒寒的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数九寒天鸡下蛋,鸡舍保温是关键。
大寒
大寒是二十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的公历1月20日前后,太阳达到黄经300度时,即为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
俗语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 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此外,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生于江南一带) ”。亦可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
大寒时节,应继续做好农作物防寒,特别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在雨雪稀少的情况下,不同地区按照不同的耕作习惯和条件,适时浇灌,对小麦作物生长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又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广东佛山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安徽安庆有大寒炸春卷的做法。适宜大寒节气的食物有:八宝粥、芪杞炖子鸡、羊肉炖白萝卜、姜羊肉汤、小白萝卜泡菜、红杞田七鸡、糖醋胡萝卜丝等。
大 寒
左河水
蜡树银山炫皎光,
朔风独啸静三江。
老农犹喜高雪天,
况有来年麦果香。